越南新娘辦月刊 教導台灣事 自由時報2004/8/21
〔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我愛妳,也愛越南的土地,希望妳跟我回台灣之後,也能愛我的家鄉﹗」越南新娘陳凰鳳被台商老公一句話感動,她來台後勤學中文,考進實踐大學研究所,並與六名同鄉姊妹創立「越來婦女月刊」,讓台灣五百名越南媳婦獲得更多資訊。
三十四歲的陳凰鳳說,她與台籍先生在越南相識結婚,婚後育有二子,十年來都在越南生活,前幾年才與先生回台定居,她在越南期間學中文,現在已經看得懂中文,也會用電腦打字。
凰鳳表示,她來台後進入實踐大學家庭教育與兒童發展研究所進修,看到許多越南媳婦因為語言隔閡,無法及時獲知政府的外籍配偶政策與新知,因此與另外六名越南媳婦決定創立「越來婦女月刊」,並獲得伊甸基金會認同。
「越來婦女月刊」內容包括台灣新聞資訊、夫妻相處之道、幼兒教育、讀者問答等專欄,凰鳳還把客家小炒、三杯雞等台灣風味餐的製作方式翻譯成越南文,讓越南媳婦也能輕鬆學會料理台灣家常菜,融入台灣生活。
凰鳳說,她目前擔任月刊總編輯,每週五與另外六名越南媳婦定期開會,等到決定刊物主題與內容之後,她就著手翻譯、打字、排版、印刷工作,伊甸基金會則贊助印刷、郵資等經費,初期預估每期印製五百份月刊,分送給金山、萬里、三芝等台北縣市的越南媳婦們。
越娘陳凰鳳 讀碩士幫姊妹 自由時報2006/5/15
〔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畢業於越南胡志明大學法學院的陳凰鳳,11年前嫁給台灣夫婿簡志榮,婚後育有一雙兒女,她隨夫返台定居後,努力取得實踐大學家庭研究及兒童發展研究所學位,她指導台灣的「越南姊妹」們說中文,希望讓子女感受「源自母親的驕傲」。
35歲的陳凰鳳說,與先生婚後返台定居多年,並生了2個孩子。為了讓台灣的越南姊妹們了解更多資訊,陳凰鳳成為伊甸基金會志工,成立關懷外籍配偶小組,並創辦「越來婦女通訊月刊」,並擔任翻譯志工,協助越南姊妹就醫,同時指導同鄉姊妹們說中文、學習適應台灣,老公無條件的尊重與支持,讓她做得更起勁。
陳凰鳳說,2年前,台北市民政局開辦「外籍配偶母國語言研習課程」,邀請她擔任越語講師,教導台灣民眾學習越語,沒想到廣受好評,現在已在社區大學、民間基金會、空中大學、政大公企中心接續開辦越南文化及語言的課程。
對於孩子的教育,陳凰鳳認為,「台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太辛苦了,孩子不只是專心課業,也要發展個人興趣。」她表示,7歲的大兒子善敏愛畫畫,6歲的小女兒艾敏喜歡彈鋼琴,2個孩子成績維持中上程度。
「演講與教學使我整日在城市中繁忙奔走,終於看到包容與友善」,陳凰鳳相信,互相學習才能促進文化融合。
實踐學生陳鳳凰 盼為台越搭文化橋樑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八日電)本身是外籍新娘、目前在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就讀即將畢業的陳鳳凰,論文主題是「新移民女性家庭價值及婚姻調適之探討~以越南新移民女性為例」,她希望以親身經驗和專業學習,搭起台灣和越南文化交流的橋樑。
陳凰鳳原在越南胡志明市就讀大學法律系,十幾年前因打工而認識當時因工作被派到胡志明市的先生,結婚七年後陳凰鳳與老公帶著一雙孩子回台定居,搬回台灣之後,陳凰鳳開始聽到別人稱呼她為「外籍新娘」。
原本她以為新娘子就是美美、漂亮的意思,直到後來才感受到,這個稱呼帶有歧視的意味,這促使她開始關心外籍配偶的問題。
但來到台灣之後,每次打開電視看新聞,對外籍新娘的報導多充滿負面消息,這讓她對台灣社會產生不好的印象。但隨後與台灣人的互動經驗讓她徹底改變。她選擇從伊甸基金會志工做起,當接觸越多求援的外籍姐妹,就越發覺得需要充實本身知識。
在先生鼓勵下,她進入實踐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就讀,並以親身體驗及接觸對象,選擇論文主題「新移民女性家庭價值及婚姻調適之探討~以越南新移民女性為例」做為研究重點。
為了融合台灣人和新移民,陳凰鳳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增加彼此的了解,她決定將想法付諸行動,除了在台北、基隆社區大學教授中文、越南文化及越南語言,並擔任地方電視頻道主持人,她也成立「越南婦女發展協進團」,並發行「越南婦女」刊物,將一些與新移民女性權益相關的最新訊息以越南文刊登,方便越南姊妹們獲取資訊。
她也規劃針對幼稚園、小學等第一線接觸台越混血兒的教育工作者再教育,帶領他們認識越南文化之美,進而能使孩子們能以自己的血統為傲。
5/18/2007 6:13:15 P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