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10自由時報刊出陳凰鳳老師的文章
我也是台灣母親-重視新住民的原生文化 陳凰鳳
記得在越南結婚之初,就因先生的關係而在台商事業中為越
曾經伴隨先生的商旅腳步而認識了各地朋友,發現原來華人有那麼多種:中國人是華人。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不是中國人。香港人從英國轉中國什麼人都不算,還是香港人。來自歐美的華人則不斷強調自己像白人一樣不可以說他是中國人。其他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倒喜歡說自己是中國人,不過中國不收,他們卻可以跑來台灣拿身份證。至於台灣人呢?對我這位不是華人的東南亞女性,自然搞不懂,就這樣進來湊了一角,當了十幾年台灣媳婦倒有一些奇特的經驗:本來婚前我能去中國旅遊,婚後卻不行,但還能和先生到香港逛逛。不料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我連香港也不能去了,原因卻是我的護照上有著台灣當局的居留簽証加上小小的國徽和中華民國字樣,就這樣我的越南護照成了中國領事館的拒絕往來戶。怪哉!
定居台北後,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這個問題還是搞不清,感覺雖然台灣一直強調本土的價值,但不論「本省人」、「外省人」當台灣人看世界時表現出來的卻就是一個中國人,例如一直用中國人高高在上的大國心態看待東南亞其他民族。先生說那是華人的「大中國情結」,顯然我身上沒有。但現在我也是一個台灣人,還有為數眾多與我一樣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女性,我們不僅是台灣媳婦,我們都是台灣母親。我們教子女我們母親教我們的,告訴小孩我們母親告訴我們的,天經地義卻常被輕視。
幾年來不管外界的冷暖反應,我不斷推動母語文化,堅持總算有了迴響。今年不但獲得了越南台商總會對政治大學的越南語學程贊助經費,還有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管理的族群和諧基金也通過了我的申請,提供120萬補助中華電視公司製作越南語教學節目。希望這些認同不僅讓更多人樂於學習一個實用外語,更可以透過學習我的母語而嘗試去了解和親近一群已經就存在大家身邊的台灣少數族群。
其實台灣族群演變,隨著數十萬東南亞新住民婦女和她們生育扶養的子女在台灣落地生根,東南亞語言文化就像已經被埋入台灣土壤的種子,企圖壓抑數十萬個生命力強韌的文化種子都不發芽出土,恐怕註定失敗並在新生命長大時造成環境混亂。所以我寧願是一位文化農夫也希望台灣當局能夠注意到這一點差異,扶助這些東南亞文化種子可以和平發展並自然融入,成為台灣土地上多元文化中美妙的一部份。
我了解有人會不悅這番說辭,但仔細想想這些東南亞婦女都是台灣人歡喜迎娶來的,流著東南亞血緣的子女也是在台灣親友期盼下降臨的。台灣社會當然有責任應該建立一個文化相容的環境,讓她們得到自由自在的發展,而不必因「不夠台」或「不是華人」而被置於社會邊緣。我相信台灣文化發展的趨勢自然應該和台灣的地理位置一樣,介於大中國與東南亞之間才是台灣的特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