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凰鳳herstory

尊重外籍配偶的多元性(陳凰鳳)─2012.3.28 蘋果日報

2012 年 3 月 30 日

尊重外籍配偶的多元性(陳凰鳳

2012 0328日 蘋果日報

       多年來推動多元文化融入台灣而致力爭取母語發展空間,因為我堅信只有透過學習並接納外籍配偶多元文化生根台灣才能實現族群和諧的理想。但是由於我的母語只是多個新住民族群語言之一,最近當我為越南母語爭取媒體發展空間而提出計劃申請時,得到的評語卻是:「怎麼沒有考慮到其他族群?」這一點令我十分挫折和感莫名其妙。我對其他外籍配偶族群的了解程度同一般台灣人士一樣有限,我何德何能要同時對來自不同文化傳統、信仰與語言的所有新住民族群負責?這不只是強人所難,也不切實際,彷彿是要逼我退出爭取母語發展空間的理想。難道因為我無法兼顧所有族群的新住民,我就不能照顧自己越南族群的新住民嗎?

我在台灣常常聽到一種十分無奈的說法:你們東南亞民族都差不多啦!而且往往就出自輔導外籍配偶的人士口中,例如將我們統稱為「南洋姊妹」然後想藉此一詞就能替所有外籍配偶代言了。其實雖然目前台灣外籍配偶以來自東南亞人數最多,但東南亞諸國各有不同民族、語言、信仰、文化及傳統習俗,不僅差異極大;而且各有悠久獨立的歷史,實在無法混為一談。

發展自主具獨特性

我在擔任外籍配偶輔導志工講座時就提出過意見:同時輔導來自不同文化傳統、信仰與語言的各族群,實施結果當然不可能精緻,只會顧此失彼。而且將多樣化的外籍配偶視為一個群體輔導,恐怕有壓抑或同化新住民的嫌疑。
       
外籍配偶輔導措施應尊重不同族群的差異和各別族群的自由發展,就像是到醫院求診的都稱為病人,但醫生各有專長看病必須分門別類一樣。所以這些年來雖然我也一直從事外籍配偶輔導的社會工作,但發表的談話、文章和表演都著重在越南族群,因為我最多只能代表我自己的族群。我不喜歡外人替越裔族群發言,所以自己也不敢替其他新住民族群代言。
      

記得8年前我因想幫助在台灣的越南同鄉姊妹,缺乏資訊之苦,而編輯創刊全越南文的「越來婦女通訊月刊」,當時還曾得到新聞媒體介紹讚許,雖然那只是一張A3大小的簡單印刷品。但是當我希望擴大服務台北以外更多越南姊妹而向有關單位尋求補助時,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回答:「怎麼只有越南文?」「這樣我怎麼知道妳寫什麼?」令我氣結和失望,為什麼所有人都可以像是外籍配偶的公婆一樣?不久後地方政府、本土社團開始出版包括各種東南亞文版的報刊,因為是台灣人士主持,中外文對照,不僅藉輔導外籍配偶之名輕易取得了資源,更成了援助新住民的大善舉。這下我才懂原來好人是不能由外籍配偶自己當的,而必須像是台灣公婆的恩賜。
      
我想並不是將各族群的外籍配偶找來齊聚一堂就是好的新住民輔導計劃,除了嘉年華會式的活動適合所有族群共享外,台灣的外籍配偶輔導發展最終一定會變成各別族群的自己事務,而呈現出各別自主性和獨特色彩才能提供後代子女傳承的驕傲。尊重外籍配偶族群差異的輔導應該是鼓勵各族群單獨提出以各別母語和傳統進行的活動,並各別擁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才是良策。

 

作者原為越南籍、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班生

原文網址: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4118806/IssueID/20120328/pvtype/r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探索更多來自 陳凰鳳老師&台灣越裔總會 Cùng bạn du học Đài Loan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