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凰鳳herstory

越南語教師第一人 陳凰鳳的故事/世新大學 記者吳珮如/台北報導

2012 年 7 月 7 日

 

 2012.7.2 陳凰鳳介紹越南文化週展覽

外文人才失衡 台灣成東南亞語弱勢
世新大學新聞系 記者吳珮如/台北報導

 東南亞籍人口在台灣成長速度驚人,外來文化交融的移民社會一直是進行式,但台灣人學習東南亞語者仍在少數,多元文化淪為口號,外語人才總是向西方靠攏,亞洲價值消逝,甚至因為文化、語言的不理解造成外配離婚、外勞受虐逃跑之情事時有所聞。

 根據移民署統計,截至1013月底止,台灣外籍配偶(不含大陸港澳)人數已突破15萬人,其中東南亞籍配偶即占八成。而教育部統計100學年度東南亞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的人數更已超過11萬人,約占全體4.7%。勞委會統計這兩年在台外籍勞工人數約40萬上下,今年3月分更超過43萬人。勞工諮詢、親子教育、兩性婚姻等通譯教學需求龐大,然而本土東南亞語文專才卻鬧人才荒。

學習妻語促情感

 過去總是聽到新移民來台後努力學習中文、台語,一部分是為了國籍歸化,另外也為了適應在台生活、子女教育。反觀台灣對於學習東南亞語言不甚熱衷,幾乎可以說是忽略。移民署今年特考亦開徵東南亞語人才,包括印尼文、越南文和泰文共9名,但一般大學的東南亞語文教學發展仍需克服授課人數與師資的困難,社大和區公所課程只能短期規劃,沒有長遠建設,造成東南亞語人才出現「需多供少」的情況。

 南港區公所人文課辦事員林珮羽表示,目前台灣部分社區大學和區公所都有開辦東南亞語課程,但宣傳不夠導致許多民眾不知情。台灣外配、外勞人數攀升,多元文化的觀念是需要被教育的,但真正願意了解他國文化、語言的人卻是少數。林珮羽說,「看到有些來上課的人是單純喜歡越南,有的為了太太來上課,更多的是離鄉多年的僑胞來重學越南語,都讓我很感動。」

社大、區公所有開辦

 目前在台北學習東南亞語的非正式課程有各區區公所開設,南港區、大安區主辦越南語,松山區主辦印尼語,內湖區主辦泰語,另外還有松山社大、板橋社大以及政大公企中心等,但其他縣市的學習資源卻相對少很多。林珮羽提到,各縣市資源不一,若是中央機關統籌資源會較平均,但由各縣市政府規劃則因財力、人力而有差異。
 現正在新移民會館越南語班學習的李虹利表示,學習語言就是學習另一種文化,台灣人若真能接納新移民文化,就不該歧視東南亞語文。她強調,多學會一國語言也就多一分機會開闊眼界。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越南語教學第一人 陳凰鳳的故事

前言:接續上一篇台灣東南亞語文的報導,這次訪問到在台灣學界耕耘近10年的陳凰鳳老師,她也是在台灣越南語文教學的第一人。此次除了談她教授越南語文的歷程,她也提到對台灣移民社會的未來願景。以下訪問以第一人稱敘述之。

文/世新大學 吳珮如

 20年前,我在越南認識我先生,相識兩年,結婚18年了,有兩個小孩。我先生非常喜歡越南,甚至比我還了解越南文化,結婚後一起住在越南10年,後來公婆想看孩子,我又來自一個傳統的家庭,凡事孝順為先,便決定和老公一起回台灣,到現在已經11個年頭了。

文化溝通不良釀悔恨

 回來後因為孩子還小,本想安分地當個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很傳統的想法。但沒多久一起社會事件扭轉了我的初衷,一名年輕的越南母親因為和家人溝通不良,雙方無法諒解彼此,那名母親帶著孩子跳樓自殺,最後母親倖存,孩子卻無辜地離開了。我久久無法釋懷,就因為文化語言的差異竟使得一個家庭破碎,諸如此類的事件在當時層出不窮,我就在想,有沒有什麼是我能幫得上忙的,所以我第一步到伊甸基金會當志工,每天打電話到新移民姐妹家中查訪、關懷。

 但是做沒多久發現成效不大,便轉到婦幼醫院服務,尤其為外籍配偶生孕的就診溝通,我發現這樣最能直接幫助他們,因為新移民來台首要都會面臨生產的問題。這樣長期接觸新移民後,我發現他們在台灣的適應力大都很強,也比一般人努力,語言文化的學習沒什麼大礙,反而發現他們的家人更需要幫助,所以才開始走向越南語言文化教學的路。 

主事者政策影響甚鉅

 要接納一個來自不同脈絡的家族成員,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語言信仰,所以我除了教授越南語言,也會加強文化方面的學習,讓台灣人了解越南人的價值觀和想法,如此營造一個對新移民友善的環境與氛圍,也能讓新移民更快融入台灣社會,真正落實多元文化。

 一開始向市政府爭取在萬華開課,來學習的多是退休人士,後來陸續在社大、政治大學、政大公企中心都開設越語班,學生也從大學生到年長者都有。我覺得台灣這方面很善良,學生都帶給我的正面的效應,也讓我有力量繼續推動課程。

  其實台灣對越南經貿往來頻繁,外派越南的台幹多,對於越語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加上現在台灣外配比例居高不下,若能持續推動好的政策,長遠看未來,台灣的機會真的很多。

下個10年要更好

 我在台灣教書到現在已經快10年了,感受台灣對於新移民的態度越來越開放,這是政府、媒體和新移民三方共同的努力。這兩年我開始在電視教越南語文,因為偏鄉的學習資源相對少,利用電視讓那些遠在鄉間的姐妹和她的家庭成員一起學習,我覺得我扮演的不只是一個老師、朋友的身分,更是一個台灣媳婦的代表,讓他們的家人知道其實新移民也能和樂的融入台灣社會,不是一個外來者,也不是台灣人的負擔。

 下個10年,我希望台灣能成為真正的移民社會,像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樣,他們的人上一句還在說中文,下一句卻操著流利的馬來語,那種感覺很棒。我也不喜歡每次談話,別人總問我哪裡來的,很多時候不只解釋,還要澄清,因為錯誤的刻版印象是讓人很不舒服的。我希望未來別人不要在乎我的外表、口音,而是在乎我講話的內容,還有,不要問我從哪裡來,因為我已經是來自台灣。

陳凰鳳老師向台灣民眾介紹越南民俗文化〈右一為越南駐台灣正代表斐仲雲大使〉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探索更多來自 陳凰鳳老師&台灣越裔總會 Cùng bạn du học Đài Loan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