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凰鳳herstory

化成見為遠見 從差異找競爭力─陳凰鳳老師 / Talent 雜誌2012年10月號

2012 年 10 月 18 日

               特別企劃視野與趨勢觀點對談 創新論壇

化成見為遠見 從差異找競爭力

陳凰鳳老師 專訪  │ 分類: 視野與趨勢 | 於 2012-10-03 14:11 發布

越南高材生陳凰鳳,與台灣先生結婚後定居台灣,她看見許多新住民姊妹因文化差異,無法與在地人融合,於是開設越南語及越南文化課程,教台灣人認識越南,希望消弭文化誤解,幫助更多新住民活出精彩人生。
身為新住民的政大公企中心越南語老師陳凰鳳笑著說︰「其實我跟先生是自由戀愛結婚,而非相親或他人介紹而結婚,我應該屬於非典型的越南配偶!」學生時代的她在越南攻讀法律系,因教授的鼓勵而開始學習中文,也因此認識了外派越南工作的先生。結婚後,兩人原本定居越南,但因先生工作調度之故,最後才到台灣定居。
「到台灣後,我原本沒有上班,但因為中文還算流利,便到醫院擔任志工,那時我才發現,原來不會說中文的越南姊妹們,在面對台灣的新生活與新環境時,她們竟是如此的徬徨無助,而這一切都是語言不通所造成的。」陳凰鳳表示。
因此,陳凰鳳積極在社區大學裡爭取教新住民說中文,她笑著說︰「因為我是過來人,非常清楚學中文會遇到哪些問題,所以上起課來不但得心應手,學生也進步很快。」特別的是,每次上課除了越南籍的姊妹們之外,總會有一些意外的旁聽生出現,這些人就是她們的老公。陳凰鳳說︰「起初,這些先生們抱著『看老婆在搞什麼鬼,有沒有說我壞話』的心態來參與,久而久之,先生們也發現越南文化很有趣,也開始學習越南語及越南文化,還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同時學會中文及越南語。」
誤解 是因為彼此不熟悉
就這樣,陳凰鳳從教導新住民中文到教導台灣人越南語,從社區大學一路教到政大公企中心。根據她的觀察,許多台灣人因年紀、經濟或身體狀況不佳而找不到適合的結婚對象,便透過婚姻仲介與外籍女性結婚,這些家庭原本就相對弱勢,所以,值得關注的是弱勢家庭的問題,而非新住民問題。
但因為社會大眾對新住民不了解,使得新住民容易沒自信,連帶也不願意教導下一代學習母國語言及文化。陳凰鳳說:「現在許多新台灣之子正處於國、高中的害羞或叛逆時期,他們雖然聽得懂母親的語言,卻不願意說,因為有些家中習慣若帶到學校後,擔心會被老師斥責,讓新台灣之子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而隱藏身分,甚至對自己沒有自信。」例如,在越南文化中,聆聽長輩說話必須雙手抱胸;但在台灣,雙手抱胸聽長輩講話反而是種失禮行為。陳凰鳳說:「這就是文化上的差異,我們除了教導語言外,介紹越南文化也相當重要。」
因為不了解,所以容易產生誤會。陳凰鳳進一步表示︰「越南跟台灣相似度很高,甚至越南比台灣還保守,堅持保留傳統美德,也因此,越南人的家庭教育相對嚴格。」但社會大眾總是容易被媒體或特定事件誤導,認為越南人嫁來台灣就是為了要錢、為了要過好生活,「我就曾經被告誡過,嫁來台灣就要守本分,要對夫家好。其實不管是越南或台灣女孩,誰都希望擁有一段有丈夫疼愛的美滿婚姻,只要另一半能真心付出,誰不會安分守己?」
了解 才更珍惜異國文化
比起前幾年,台灣社會已經更能尊重多元文化,也重視新住民語言推廣。例如陳凰鳳接受台北市大安區公所委託而開設越南語推廣課程,如今已經連續舉辦了6年之久,可見台灣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正視與新住民的交流與融合。
陳凰鳳笑著說:「這項推廣課程以社會人士為主,有些人是對越南語有興趣,有些則是因為日常溝通或經商需求;比較特別的是,有人因為長大後知道母親的原生國籍是越南,為了想了解媽媽的母國文化而來上課。」這些社會人士深入認識越南之後,往往更珍惜自己血液中所流的異國文化因子,也會興起到媽媽國家旅遊的想法,加速兩國間的互動與交流。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陳凰鳳任教的幾所大學裡。她說︰「有位大學生的母親是越南人,從小他覺得媽媽比較疼哥哥,所以跟母親的關係較為疏離。但是,當他發現家裡的飲食習慣跟一般同學不一樣,也因此知道自己是半個越南人後,他努力學習越南語,反而擺脫了來自社會同儕的壓力,跟母親的關係也愈來愈好。」
因為教學之故而接觸過許多學生的陳凰鳳進一步表示,其實,新台灣之子在學習表現上,跟一般台灣小孩並無不同,都是聰明、優秀、有想法的孩子,但是,或許新住民性格使然,使得新台灣之子在陌生環境中為了求生存,必須要比他人努力2
3倍。這些新台灣之子大多了解︰「多會一種語言,在社會上就多一份競爭實力。」而現在社會上普遍重視新台灣之子的發展現況,陳凰鳳認為,這也是鼓勵新台灣之子使其得以好奇自己的特別身分,也使其可以進一步了解,並認同母親文化的一種催化劑。她說:「許多新台灣之子還因此把培養越南語當成一種工具,希望畢業後能有機會去越南工作!」
突破 須擺脫社會偏見
至於家庭或教育系統應如何協助這些新台灣之子善用優勢、找出自己的競爭力?陳凰鳳認為︰「政府近幾年來的推廣及媒體的報導,已經逐漸改變社會對新住民的觀感,台灣民眾也慢慢能夠包容與尊重多元文化;接下來,我們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新住民的語言及文化,才能幫助彼此互相了解。」例如,教育單位應該協助學校老師了解何謂多元文化,面對新台灣之子與眾不同的生活習慣時,能夠以鼓勵代替斥責,讓孩子為他們的異國文化身分感到驕傲。
此外,陳凰鳳也認為目前新住民語言的推廣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以我每年固定教授的區公所越南語課程為例,超過一半的同學都是同一批人,這代表課程宣傳的面向不夠廣,使得新同學太少。若能讓更多不同民眾參與,相信效果一定會更好!」陳凰鳳進一步說明,認識多元文化的推廣工作,一定要全國動起來,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媒體,都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她憂心忡忡的說:「如今看來,大都市人民接受的程度較高,但偏鄉民眾還是不太了解,台灣是個多元化的社會。」
從幸福人妻成為四處教課的越南語老師,陳凰鳳為了實現幫助越南姊妹的初衷而「撩落去」(積極投入),她說:「這一路走來,多虧有先生及小孩的支持,早期因為要幫助姊妹解決家庭問題,我念了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現在,為了教越南語課程,又到師大攻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班,而家裡的小孩此時正是學習成長的黃金時期,我對他們總是有著一份虧欠。」但在陳凰鳳耐心溝通下,兩個小孩不但認識自己的身分,也清楚媽媽的所作所為都是在幫助別人;現在,他們成為陳凰鳳的精神支柱,也會提供給她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陳凰鳳說:「我先生常跟我說,教學不僅是興趣,也是幫別人與自己的最佳方式。期待在各界努力下,能改變對新住民的看法,讓這些年輕、肯吃苦耐勞的新住民,透過順暢的溝通能力,在台灣自在生活。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探索更多來自 陳凰鳳老師&台灣越裔總會 Cùng bạn du học Đài Loan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